央广网宁波8月17日消息(记者 俞烨 实习记者 张曦予 )从舞蹈艺考失利转向烘焙学习;5年间,包佳千有3年都在实验室里训练,每次长达12小时……今年7月底,这位浙江商业技师学院烹饪系烘焙与甜品专业学生,在第53届UIBC国际青年烘焙师大赛上,代表中国队出战,并一举夺魁,成为该赛事创办以来首位夺冠的中国女性烘焙师。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白云街道的浙江交通集团所属浙江商业技师学院训练实验室,采访了包佳千和她的系主任金苗。
包佳千在实验室练习烘焙技能(央广网记者 俞烨 摄)
“比赛分为两个阶段。”包佳千向记者介绍,选手需在赛前2小时内完成准备工作,次日则要在6小时内完成5个类别共计140个产品的制作,其中包括13种不同形态的产品以及1件艺术面包。这对选手的技能、体力和创造力都是极大考验。
展开剩余78%为了这次大赛,包佳千与来自东莞市技师学院的队友陈佳炫,提前两个月便开始全力备赛,在产品设计、面包造型、馅料配比等方面反复打磨。
本届比赛主题是“传统邂逅创新”。两人选择三星堆作为面包造型的主要元素。“三星堆是中国最传统的元素。”包佳千解释道,“我们提取了三星堆面具的轮廓线条,融入了灯笼、房屋等传统意象,同时呈现中国高铁、卫星等科技符号内容。”
尽管在国内备赛充分,但到了国外赛场,包佳千与队友陈佳炫发现和预想的不太一样。“因为设备使用方法与国内不一致,有些设备会设计得很高,会够不着,比如国外的烤箱,还有国外的压面机比国内高了10公分还是20公分,我使用起来会比较吃力。”包佳千告诉记者,虽然体力、身高都不太占优势,“但女孩子手更巧,更擅长编辫子这类精细操作。”这让她在比赛中格外引人注目。
正如包佳千所言,本次比赛中最亮眼的七股辫造型面包,正是由她制作完成的。“市面上常见的都是六股辫,这次我们采用了难度更高的七股辫,并创新性地借鉴中国竹编工艺。”包佳千说,条数多、编法难,她为此练习了数月才达到娴熟。
比赛的制作过程中,这款独特的面包吸引了众多外国裁判驻足拍摄。“所有人都在我面前拿着手机拍。”包佳千回忆说,被围观时她并未紧张,反而发挥更出色,“可能和从小练舞蹈,登台多,不怯场有关。”
包佳千在比赛现场跟队友以及参赛作品合影(央广网发 吴沈燕供图)
包佳千的夺冠之路还要从五年前开始说起,中学舞蹈艺考失利的她,选择学习烘焙专业。“父母很支持我去职校学习,职业教育是给那些文化课没有发挥好的学生的另一条路”包佳千说。
初入校园时,身材娇小的包佳千曾被老师担心做面包会吃力。在烘焙这个传统上以男性为主导的行业里,女性确实面临更多挑战。但包佳千用实际行动证明,性别从来不是限制技能发展的因素,关键在于是否有足够的决心和毅力。
5年时间里,单是面团的揉制就累计上万次,手上练出了厚茧,连肱二头肌都练出来了。集训队的老师曾评价她:“肯吃苦,悟性好,潜力大。”
谈及支撑她坚持的信念,包佳千坦言:“在高三的时候,我身边的同学都出去实习了,很自由还有工资。我在实验室里枯燥训练,很羡慕他们,但想到能学到更多技能,那份成就感让我坚持了下来。”
包佳千在实验室配糖水(央广网记者 俞烨 摄)
“参加此次比赛,从前期的参赛报名到外出培训,我们都十分关注,还邀请世界级教练对她进行指导。”浙江商业技师学院烹饪系主任金苗介绍,烹饪是该校龙头专业,此前也有学生获得国家级和浙江省级“技术能手”称号,但此次包佳千在国际赛事上夺冠,是目前学校取得的最高荣誉。
金苗表示,作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浙江商业技师学院不仅通过“校中企”的模式,开设烘焙馆、咖啡馆等运营场所,场景式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的能力;同时也注重“校企合作”,采用订单班、冠名班的形式来给予学生实习资源和就业方向。像包佳千这样参与过集训队的学生,毕业后拥有不错的收入;学校还创办了专门培养烹饪老师的“师资班”,毕业后60%至70%的学生在培训机构做专业教师,“职校生同样可以很优秀。”
传统观念里,技能岗位常被视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然而,包佳千却成功地将舞台上的遗憾,华丽地转化为烘焙赛场上的动力。职业教育给她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多一门手艺多一条路,有这个手艺可能到哪里都不愁找不着工作。”金苗表示,“这正是技校生的骄傲。”
“通过比赛留在学校当老师,教更多的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技能。”谈及未来,包佳千表示,“如果有机会,也想拥有一家自己的面包店,做出更多属于自己的味道。”
发布于:北京市牛达人配资-正规股票配资-一对一配资网-线上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