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后回到上海,30岁的Maxy被同事问起假期安排。当她说自己没去景点,而是在长沙一家温泉酒店待了四天,同事们都有些不解。
有人问她:“一直待在酒店,不会无聊吗?”
她回答:“不会,我每天都在打网球。”接着打开手机里的视频给大家看。
“打网球?专门去长沙打?”
“对,就是网球度假,花了将近6000块。”
办公室安静了一下,有同事忍不住说:“6000块都够跟团去趟新马泰了,你这钱花得有点不值吧?”
展开剩余86%Maxy没多解释,她清楚,在别人看来这笔消费难以理解,但她自己觉得值得。这不仅是学会一项运动,也让她在规律练习中找到了节奏感,缓解了日常工作中的压力。
像Maxy这样选择“网球度假”的人,正逐渐成为国内一部分年轻人的度假新趋势。尤其在2024年郑钦文奥运夺冠之后,网球运动在国内高收入群体中的热度明显上升。
但网球的门槛,注定了它不是一项全民狂欢。随便一把入门球拍动辄上千,一节私教课两三百块只是起步价。这意味着,能坚持下来的,大多是那些有钱又有闲的城市精英。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工作日加班是常态,周末好不容易约个教练,练完两小时就得回家处理杂事,球技提升缓慢得令人沮丧。更关键的是,想找个水平相当、时间又能对上的球友,简直比找个对象还难。
“网球度假”的出现,精准地解决了这些痛点。它把“集中训练”、“高端度假”和“圈层社交”巧妙地打包在一起,变成了一个让新中产无法抗拒的产品。
江苏南通一家网球俱乐部的老板雅楠,是最早嗅到商机的人之一。她开发的浙江莫干山“竹林挥拍”线路,一经推出就成了爆款。
一个普通的旅行社,在莫干山搞个三天两晚的行程,报价不会超过1000块。但雅楠的线路,只是加上了“网球”的名头,价格直接飙升到3980元,这还是两人拼房的价格,想要单住,还得再加800块。
“贵吗?确实贵。但来的人根本不在乎。”雅楠一语道破天机,“我的客户要么是公司高管,要么是财务自由的职业者。他们担心的不是价格,而是教练够不够专业,球场有没有特色,以及,能不能认识‘对的人’。”
所谓的“特色”,其实是一种身份标识。在朋友圈里,一张在普通体育中心拍的打球照片,和一张站在莫干山竹林球场里、背后是云雾缭绕的风景照,传递出的信息完全不同。
前者是“我在锻炼”,后者是“我在享受生活”。为了这种“不一样”,有人愿意专门飞到云南,只为体验在红土场上滑步的感觉;还有人驱车几百公里去山东日照,就为了拍一张在海边球场挥拍的照片。
雅楠的客户曾告诉她:“在莫干山的竹林里打球,感觉连流出来的汗都比在市区球场里更清爽、更高级。”这种感觉,正是他们愿意支付高昂费用的核心原因。
如果说独特的风景是吸引他们下单的钩子,那藏在网球背后的社交属性,才是让他们真正上瘾的内核。
上海的博主牙叔做了三年网球旅行,他组织的活动常常爆满。他记得最清楚的是去年在日照的一次活动,150多人从全国各地赶来,最小的20出头,最大的年近60。
他们白天被教练按水平分组,练得汗流浃背,晚上就自发组队去吃海鲜、喝啤酒,聊得热火朝天。假期还没结束,很多人已经约好了回各自城市后继续打球的时间。
牙叔发现,这些独自前来的人,嘴上说着“想提升球技”,但眼睛里流露出的,是对连接的渴望。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成年人的社交圈越来越窄,建立一段有效关系变得异常困难。
而网球度假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筛选机制:能花几千块、请出几天假来参加的人,无论经济实力、生活品味还是兴趣爱好,都处在同一个频道。
在这里,你不用担心尬聊。从讨论各自的反手技术,到分享最近的工作项目,再到吐槽一线城市的房价,几乎每个话题都能找到共鸣。
一位参加过雅楠组织的活动的客户后来兴奋地告诉她,他在旅途中认识的一位球友,最后竟然成了他的生意合伙人。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在这场“同类人”的聚会里,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
然而,这门看起来利润丰厚的生意,并非遍地是黄金。首先是高昂的价格和成本。国内的网球度假套餐,价格普遍在3000元到10000元之间。
北京一家俱乐部甚至推出了一条标价25880元的西北大环线,算下来一天就要2000多块。钱花在哪了?杭州女子网球社群主理人Penny算过一笔账:一是顶尖教练的出场费,比普通教练高出三倍;二是高星级酒店的住宿费,既要品质又要离球场近。
这些成本最终都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
其次是严重的同质化,一个地方火了,马上就有无数个复制品出现。Penny去年刚开发出峨眉山线路,两个月后,市面上就出现了好几个行程、文案都几乎一样的产品。
“不是我们不想创新,”雅楠也很无奈,“国内有特色的、又愿意对公众开放的优质球场实在太少了,来来去去就是莫干山、日照、西双版纳那几个地方。”
更致命的是,这是一个复购率极低的生意。Penny坦言,她做了一年多,客户的回头率不到10%。
这不像吃饭,没人会短时间内重复去同一个地方打球。这意味着,从业者必须像夸父追日一样,永不停歇地开发新客户。
但即便如此,入局者依然络绎不绝。因为大家都看到了,新中产愿意为“体验”和“社交”支付的溢价,是多么诱人。
甚至连一些小城市也看到了机会,人口仅53万的湖北京山,因为是李娜和郑钦文的家乡,一口气建了340多片网球场,国庆期间副市长亲自上阵拍视频宣传,宣布公共球场和公交全部免费,以此吸引网球爱好者前来。
说到底,网球度假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恰好满足了当下许多都市人的需求:既想逃离忙碌和拥挤,又希望获得实实在在的收获。
正如Maxy在假期后分享的,她花了近6000元,认识了教练和新球友,品尝了当地美食,也收获了运动的汗水。她觉得这一切很值得。
这类体验未来也许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但只要人们对提升自我、拓展优质社交圈的需求还在,它们就会持续受到欢迎。因为人们为之付费的,从来就不只是一项活动,更是对理想生活的一种期待。
发布于:贵州省牛达人配资-正规股票配资-一对一配资网-线上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