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余蓉 见习记者 沈可心
从“考前冲刺”到“全程陪伴”,从零散辅导到体系化培养——近年来,湖南多所高校在公务员考试辅导领域持续探索,推动培训模式由“模拟赛场”向“微专业课堂”升级,为学生构建起一条理性认知、系统准备、素养提升的就业服务新路径。
“我们不是鼓励所有学生都去考公,而是希望他们在决策前能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知。”湖南科技大学就业指导科负责人贺炫雅道出了学校举办公务员模拟大赛的初衷。随着就业形势变化,越来越多湖南高校将就业指导关口前移,助力学生实现从“盲目跟风”到“理性规划”的转变。
全真模拟
以“预演”破盲目,用“闭环”树理性
“广泛参与”“场场爆满”“学科全覆盖”,这些词汇正在成为各高校举办的公务员模拟大赛的关键标签。
在湖南科技大学,“公务员考试全真模拟大赛”更是形成校园品牌,构建起72学时的闭环培训体系——从5月的“行政职业能力基础”培训,到“申论写作”专项训练,再到6月的全真笔试模拟与结构化面试实训,让学生完整体验考公全流程。
展开剩余80%“当时有200多名学生报名,那种氛围是线上模拟无法比拟的。”该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级学生王君瑞回忆道。他在大三时参赛并获得二等奖,“这不仅是比赛,更是对自己学习成果的检验。”
“全程免费、全真模拟、全员可报”,这不仅是湖科大的特色,更代表了高校考公辅导的新理念。
“我们通过模拟考试观察学生是否真正有意愿、有毅力备战,有些人连模拟都不来,说明可能并不适合。”贺炫雅表示。赛事负责老师王慧慧进一步补充,低年级学生可通过观摩和基础培训了解公务员职业特性,高年级学生则能借全真模拟检验备考成效,这种分层次辅导的核心,是帮学生理性规划职业路径。
数据印证了这一模式的吸引力:湖科大第十一届大赛吸引全校22个学院317名学生报名,涵盖理工文法多学科,打破了“考公是文科生专属”的刻板印象。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湖南多数高校已形成定期组织统一模拟考试的机制,并针对不同需求推出多样化辅导模式。共识正在形成:与其让学生盲目跟风,不如提供真实体验助其理性选择。
微专业建设
从“应试技巧”到“职业素养”的系统跃迁
当模拟大赛在高校持续推进之际,一种更加系统化的培养形式——“公务员素养与能力”微专业,开始在湖南高校中生根发芽。
2024年,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推出的“公务员素养与能力”微专业正式开设,吸引来自全校20多个学院的近30名学生选修。学制一年,共12学分,设置5门课程:既有公文写作、公务礼仪、公考实务等实践课,也包含公共管理案例分析、“中国之治”的理论与实践等理论课。“我们不只是教考试技巧,更希望学生未来若进入公务员队伍,能快速适应工作、具备职业素养。”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主任刘超说。
微专业的兴起,代表着高校考公辅导从“应试”向“素养”的转变。
2024年起,湖南不少高校也相继开设了相关微专业:如湖南工程学院的“公务员能力与素养”微专业,侧重申论、行测基础与公务礼仪;湖南工商大学的“数字政府与数字领导力”微专业,在传统课程外融入数字政府理论与实务;湖南信息学院的“公务能力与素养”微专业,则聚焦申论写作、公务交流等核心能力。
与动辄上万的市面考公培训费用相比,微专业按学分收费,大多数高校的学费不到2000元,这无疑切中了大学生的“需求痛点”。
湘潭大学22级法学专业学生陈慧琍是首届微专业学员之一,在她眼中,微专业的开设并不是单纯的应试辅导。“特别是公务礼仪课,邀请专业老师讲解了涉外公务员礼仪,这些内容平时很难接触到。”
值得关注的是,各校微专业课程已超越传统的申论、行测范畴,拓展至公务员交流与表达规范、公务礼仪、公务员职业生涯与心理健康等领域。这种课程设置的变化,反映出高校对公务员培养的更深层次理解。
理性审视
在“回应需求”与“引导多元”间找平衡
在高校积极提供考公服务的同时,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浮现:高校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介入学生的职业选择?
数据显示,公务员虽受青睐,但考公竞争激烈——2025年国考平均竞争比达86:1,多数高校毕业生就职党政机关的比例不超过10%。
这些数字背后,是高校就业服务的两难处境:既要回应学生真实需求,又要避免强化“编制迷恋”。
“微专业的开设是回应学生需求,而非宣扬‘唯有考公’。我们希望学生在充分了解后,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刘超强调。这种理性态度在各高校实践中均有体现,贺炫雅坦言:“在2026届有考公意愿的学生中组织模拟考,只有20%敢参加模考,其余同学说自己还没有完成第一轮学习。我们要帮那些‘打幌子’的同学尽早放弃幻想,主动到市场找工作,而非逃避。”
如今,湖南高校的考公辅导,正从单纯的技能培训,转向更深层的生涯教育,且着重向低年级学生开放。这种培养重心的前移,体现出高校就业观念的重要转变。
从全真模拟到微专业,这些探索证明,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追逐热点,而在于为学生提供多元成长的支撑:无论他们最终选择哪条道路,都能在理性认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田从梅
来源:华声在线
发布于:湖南省牛达人配资-正规股票配资-一对一配资网-线上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